从“人眼判断”到“AI感知”:北部湾港集团以毫米级精度 重塑接矿效率新标杆
- 编辑: 北部湾港集团
- 发布时间: 2025-11-12
- 来源: 北部湾港集团
- 作者: 超级管理员
近日,北部湾港集团旗下华锡有色高峰公司巴里选矿厂成功开展基于YOLOv11实时图像识别的摇床智能接矿系统研究,在重选摇床工艺环节部署人工智能接矿系统。该系统的接入不仅响应人工智能场景应用需求,更有效解决了困扰选矿厂多年的人工接矿难题,实现锡精矿接矿的实时精准调控。这是华锡有色推动矿山生产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,更是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选矿流程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。
老困境:人工调控制约效率

巴里选矿厂作为处理高峰公司100号、105号硫锡铅锑锌矿石的选矿厂,长期采用重选摇床工艺回收粗粒锡石,全厂81台摇床每班仅由4名操作工负责巡检与调节,生产指标受人为因素影响,精矿品位和回收率波动较大。摇床床面的矿带状态会随给矿参数实时波动,完全依赖人工肉眼观察和调整,操作工每30分钟才能完成一次全面巡检,夜班期间管理空档更长,矿带变化难以及时响应,导致锡精矿流失,回收效率下降。
新破局:AI技术实现秒级响应、毫米级调控
为打破困境,高峰公司巴里选矿厂组建技术团队,瞄准“实时识别、自动调控”目标,自主研发了“AI接矿管家”系统。

系统的核心在于让机器学会“看”和“动”。团队收集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矿带原始图像,像“给AI整理错题本”一样人工标注后,开展模型分割识别训练,让系统先“认识”不同工况下的矿带模样。
在具备初步识别能力后,系统进入了关键的学习阶段。技术团队引入强化学习算法,让模型在调试中自动适应不同摇床的矿带变化,不断优化识别精度和调控策略,慢慢具备“举一反三”的能力。
在具备初步识别能力后,系统进入了关键的学习阶段。技术团队引入强化学习算法,让模型在调试中自动适应不同摇床的矿带变化,不断优化识别精度和调控策略,慢慢具备“举一反三”的能力。

最终的落地应用实现了闭环操作。在摇床精矿端安装的高清摄像机,如同系统的“眼睛”,实时采集矿带图像并传至主站处理器。图像识别模型分析后,会把结果转化为PLC能“读懂”的位移信号,直接驱动接矿盘精准移动,整个过程响应时间控制在秒级,每台摇床的调节精度能达到毫米级。
硬实力:数据见证“AI与人工平手局”

经调试与模型自适应学习,试验阶段数据显示,智能接矿系统与人工接矿的锡精矿品位波动趋势高度一致,且平均值相近,人工接矿品位平均值约为46.104%,智能接矿品位平均值约为45.034%。这意味着,“AI接矿管家”已经能精准“复刻”人工经验,依据预设的接矿位置自主调整,初步实现了对人工接矿规律的模拟。操作工们笑着说:“以前盯着矿带眼睛酸,现在AI帮着‘盯’,我们只需要偶尔查看,轻松多了。”
该系统的成功应用,是华锡有色推动选矿工艺智能化的一次扎实探索。通过AI技术实现接矿环节的精准调控,项目在提升指标稳定性、降低劳动强度方面取得明显成效,为同类矿山开展局部环节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。
该系统的成功应用,是华锡有色推动选矿工艺智能化的一次扎实探索。通过AI技术实现接矿环节的精准调控,项目在提升指标稳定性、降低劳动强度方面取得明显成效,为同类矿山开展局部环节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。
